近年来,国内大马力重卡销量上升趋势明显,500马力(约合368千瓦)以上重卡的市场占有率已突破38%,600马力(约合441千瓦)以上车型也迎来市场导入的爆发期。
如今,各大主流卡车企业已开启新一轮“军备竞赛”,推出的重卡新品大多配装14升、15升排量发动机,马力段在600~660马力(约合441~485千瓦)之间。
重卡动力升级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,大马力重卡具有峰值扭矩大、后备功率足、低速表现好、经济转速区间宽等优点,能够进一步提升运输时效,符合高效物流市场的需求。诸多卡车企业也将高效、节油作为大马力重卡的宣传点。
那么,对于运输从业者而言,重型货车的动力是否越大越好?大马力重卡到底是营销噱头,还是市场刚需?
动力升级是企业实力的体现
随着公路货运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,对于高效物流的需求日益凸显,重卡向着大马力、低油耗方向发展已成为业内共识。
今年以来,受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、全球经济发展放缓、油气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影响,运输利润和货运量不断减少,导致运输从业者受到了极大影响。在多重不利因素“挤压”下,货运市场降本增效的需求进一步放大,而大马力重卡则被各大主流车企视为破局的关键,包括一汽解放、中国重汽、陕汽重卡、福田欧曼等企业发布的重卡新品,几乎都配装了600马力以上的发动机。此外,发动机企业对大马力机型也愈发重视,潍柴、玉柴、康明斯的15升发动机均已投放市场,解放动力、东风龙擎还对16升机型进行了产品布局。
通过梳理不难发现,兼具动力性和经济性已成为大马力重卡的核心标签。不过,伴随“高效节油”等概念的提出,业内的质疑声也开始出现。在一些从业者看来,无论是普货、快递快运,还是冷链、绿通等运输场景,在限速标载的大环境下,车辆配装15升乃至16升的大排量发动机并无太大必要,而大马力、高热效率更像是车企销售产品时的宣传手段。
“重卡企业追求大马力和专注热效率的提升并不是作秀,也不是噱头,借此宣传是一个好现象,能够充分说明企业更为重视研发以及核心技术的攻关。”天津大学教授姚春德表示,大马力重卡一直被认为是引领卡车制造技术创新的先锋产品。以前,国内重卡在大马力车型的研发上存在“卡脖子”问题,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,发动机在设计、研发和生产上,已经有了突破性进展,与国外企业的技术差距也在不断缩小。如今,企业不断追求大马力以及更高效的动力系统,既是出于对前沿技术储备的需要,也是出于品牌升级的需要。另外,中国发动机排放认证是以系族的方式进行的,只要大马力发动机开发完成并投入市场,其同系列发动机就无需再进行认证,可帮助企业减少产品的开发成本。
有商用车行业专家也认为,大马力重卡并不是“宣传工具”,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优势不容忽视。比如,大马力重卡的动力储备足,能够提升车速、缩短运输时长,提升运输效率。不仅如此,相较于“小马拉大车”,大马力重卡在多数运营场景下,发动机可保持在经济转速区,不需要频繁换挡,油耗更低,且长期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,对动力系统的磨损较小,更好地保障车辆的出勤率,减少维护成本。
该行业专家进一步指出:“发动机热效率也会对燃油经济性产生直接影响,即热效率越高,燃油消耗越少,节油效果也就越好。如今,我国‘双碳’战略目标提出,让商用车行业面临着能源安全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双重挑战。提高内燃机热效率,被行业视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。因此,除着力发展替代能源产品外,国内外各大商用车企业和动力生产商,都在‘你追我赶’地开展提升热效率的‘军备竞赛’。”
切勿盲目攀比 适合最重要
无论是从行业向上发展的角度,还是从产品自身优势来看,重卡向大马力进阶是大势所趋。经过运输市场多年的实践,业内也逐步形成了共识:低转速提供大扭矩的大排量发动机配以小速比驱动桥,能为整车带来更高效率及更突出的经济性。
“需要注意的是,追求大马力车型无可厚非,但因此忽视了车辆的实用性,那就是本末倒置了。”郑州坤乾道通物流公司董事长耿开学表示,行业内一直有个误区,就是发动机马力越大越好,这样不仅跑得快,还能提升运输时效。但问题也由此产生,大马拉小车,很可能会增加油耗,还会提升购车成本。因此,对于卡友而言,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,切勿盲目攀比,拉什么货、选什么车才是硬道理。
耿开学告诉记者,其公司的业务主要是从郑州往返云南、海口、三亚、广东、贵州、成都等地,多数是在山区和高速公路上行驶,对运输时效要求较高,因此选购560~620马力(约合412~456千瓦)的车型。但如果是普货运输或是在平原地区运输,配装大排量发动机不仅发挥不出它应有的性能,还会进一步增加车重,且在购置成本上,也会比配装10~13升发动机的车昂贵。
由此可见,并不是每一位运输从业者都需要大马力重卡,还是要根据实际运输路线、货物类型及载重来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。另外选车时,用户还需全面考虑发动机、变速器、驱动桥速比等因素,更要结合工况,统筹考量部件的匹配程度。
“综合来看,跑平原地区(主要以高速公路为主)的用户,例如从事绿通、冷链、快运等运输服务,选择最大功率480~580马力(约合353~426千瓦)、最大扭矩2300~2600牛·米的12~13升发动机,就可满足高时效运输需求。而长年跑国道、省道,单趟行驶里程在1000公里以内的用户,选择最大功率420~470马力(约合309~345千瓦)、最大扭矩2000~2200牛·米的10~11升发动机,也足以胜任。”某发动机企业技术负责人表示,相比14~15升大马力发动机,10~13升机型经过长时间运行考验,品质可靠且价格相对较低,如解放动力CA6DM2和CA6DM3、潍柴WP10和WP13、东康ISZ560、福康X12和X13、玉柴YC6MK和6K、中国重汽MC11和MC13及上菲红CURSOR11和CURSOR13机型,都是值得运输从业者选择的产品。
平衡技术提升与成本控制尤为关键
近年来,国内发动机企业努力研发更加高效的动力系统,希望以更卓越的技术和产品打动消费者。但在业内人士看来,高效的动力系统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发动机的“账面数据”,而是应该兼顾车辆整体性能指标的突破和提升。对于用户而言,真正在实际使用中,好开、省油、实用才是他们心中对于“高效”的理解。
“运输从业者肯定希望能够买到产品力出色的卡车,但购置成本也是他们尤为看重的一环。特别是在货运行业如此低迷的当下,卡车司机购车会变得更为谨慎。”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商用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钟渭平表示,如今,绝大多数的卡车司机都是贷款买车,不断提高的车价带来的是更高额度的分期利息。如果整车和发动机企业不顾市场实际情况,一味提升发动机功率,则会给用户带来更大的成本压力。
不难发现,近年来,每一次重卡动力升级,都会带来整车价格的大幅增长。对此,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、动力机械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吕兴才解释道:“与9升、11升发动机向13升进阶仅需改造升级不同,14升、15升柴油机需要建立一套全新且更为完善的开发流程,研发成本也不可同日而语。以缸径为例,13升柴油机缸径在114~126毫米,而14升、15升柴油机的缸径则在130毫米左右,细微数据变化,就需要对发动机进行重新设计,加之一整套标定流程,研发成本非常大。如果将这些研发费用转嫁给用户,让其承担产品带来的高支出,是不合理的。因此,对于企业来说,在提升发动机技术水平的同时,不能忽视卡车司机对于成本的要求。”
“技术升级的过程要耗费巨大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,因此对于车企而言,在考虑技术发展的同时,除了要尊重实际,还要兼顾用户的利益。”姚春德认为,提升发动机功率是大势所趋,但仍需从用户角度出发,在优化动力系统的同时,还要着重关注产品的成本控制,以实现经济性的优化平衡,为用户创造更大价值。(李亚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