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在一场智能驾驶研讨会上,一位运输企业老总提出疑问:“智能汽车发展到今天,是不是还坚持着初心?”这是一个尖锐的问题,是行业和企业须认真思考、诚实回答的问题。
什么是智能驾驶的初心?
智能驾驶是对传统人车关系的颠覆。其目的是提升汽车安全性、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;提高交通效率,减少拥堵、降低能源消耗、减少污染物排放;提高城市管理水平,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;解放人类的双手,给人们带来更好的出行体验。简而言之,智能驾驶首先要解决的是汽车给人类带来的最棘手的问题,比如交通拥堵。
那么,这个问题现在解决得如何?答案是不太理想。
百度地图发布的《2021年度中国城市通勤高峰拥堵榜单》,展示了2021年全国100个主要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:在汽车保有量超300万辆的城市中,排名前五的是北京、重庆、上海、广州、武汉;在保有量200万~300万辆的城市中,长春、哈尔滨、昆明、沈阳、南京位列前五;贵阳、大连、福州是100万~200万辆保有量城市前三;海口、乐山、绵阳是保有量低于100万辆城市的前三。从通勤高峰时段实际车速看,北京是25.84公里/小时、南京29.04公里/小时、福州32.77公里/小时、绵阳30.54公里/小时。从这些数据看,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,都受到了交通拥堵的困扰。
以北京为例。2010年,北京开始采用交通拥堵指数来反映交通状况。指数在0~2之间为畅通,2~4之间为基本畅通,4~6之间为轻度拥堵,6~8之间为中度拥堵,8~10之间为严重拥堵。北京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,2010年北京交通拥堵指数为6.14,2014年为5.5,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降到5.07,2021年回升至5.58。今年,北京要将其控制在6以内。应该说,在2010年机动车保有量476万辆、2021年685万辆的状况下,北京控堵的成绩还是不错的,但它仍然是全国的“首堵”。
多年来,为解决交通拥堵,各地政府采取了很多办法:让公交车快起来——开辟了公交专用道;让车辆入地——发展地铁;把车挂起来——发明了云轨。如今,很多企业还在给车“插上翅膀”——研发飞行汽车。虽然招数不少,但成果寥寥。因此,人们希望通过智能驾驶,让道路通畅起来。
的确,智能驾驶可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,但从当前的技术水平看尚力不从心,不过前景正逐渐清晰。
百度地图《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城市交通报告》显示,今年一季度,100个主要城市中,超七成通勤高峰拥堵指数同比下降,其中有部分城市进行了智能交通改造。比如,百度参与的重庆智能交通建设,改造智能路口110个、智能升级1800个路侧停车泊位,让市民出行更高效、安全;在北京亦庄经开区60平方公里范围内,实现332个数字化智能路口,单点自适应路口车均延误率下降28.48%,车辆排队长度下降30.3%,绿灯浪费时间下降18.33%。这仅仅是百度一家企业道路智能化改造的初步成果。
我国单车智能化已经搞了多年,取得许多重大技术突破,初步得到市场检验和消费者认可。但是,正如文章开头那位运输企业老总所说的,车企现在的研究重点,都在往用机器替代人开车的方向努力,让驾驶者可以在车上办公、开会、上网、看电影、睡觉,但有多少人愿意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买这样一辆车?另一位参会者也指出,当初搞自动驾驶、智能网联的时候,有一个重要愿景,就是在通行资源供需高度紧张的条件下,减少交通拥堵,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,但是现在提这个愿景的人并不多。他们的言下之意就是:现在智能驾驶的路有点走偏、走窄了。
路走偏了,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出现了:单车自动驾驶技术和市场的成熟度超过车路通信的成熟度,车路通信的成熟度超过车车通信的成熟度,车车通信的情况又比路端和云端好,而路端和云端的智能化还非常初级。这是一位参会者对车路协同发展现状的描述。
车路协同是我国特有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战略,它将车辆、道路设施、互联网纳入一张云网络,通过信息共享,合理利用道路空间资源,实现人、车、路的有效协同,达到交通安全、提高交通效率的目的。它已成为城市发展和治理的新思路。
2021年,住建部和工信部先后批准两批共16个试点城市,开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新探索。2022年8月8日,交通运输部发布了《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(试行)》(征求意见稿),提出在保障运输安全的前提下,鼓励自动驾驶公共汽(电)车、出租车、客货运输车在规定的道路上运营。8月1日,《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》开始施行,它允许无驾驶人的完全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在划定的区域、路段行驶。虽然在全国范围内,目前还只有深圳有条件允许完全自动驾驶汽车上路,但这预示着智能汽车驾驶的新阶段已经开启。
如果智能驾驶的初心是为了解决交通拥堵,那么现在到了调整“方向盘”,让智能驾驶回归初心的时候了。交通拥堵问题解决了,提高交通效率、减少交通事故、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、提高城市管理水平,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,乃至给人们带来更好出行体验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。(沈承鹏)